今天是第27個世界讀書日。
一年一度的世界讀書日提醒著我們,即便置身于生活的喧囂中,也不要忘記為閱讀留出一些時間和空間,保持對知識的渴望和熱愛。無論何時何地、何種境況,閱讀總能濾除浮躁之氣,充實心靈,為我們的世界帶來一抹亮色。
然而,面對日益多元化的生活方式、日益豐富的閱讀資源,我們又該怎樣審視自身的閱讀需求,做出合理的閱讀選擇,并相應(yīng)提高閱讀效率?今天,我們與諸位書友分享一些名家大師的閱讀方法和感悟。這些讀書的經(jīng)驗、體會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握科學(xué)有效的讀書方法,從而在讀書實踐中汲取更豐富的營養(yǎng)。
01
魯迅:讀書就像打牌,目的不在贏錢,而在有趣
說到讀書,似乎是很明白的事,只要拿書來讀就是了,但是并不這樣簡單。至少,就有兩種:一是職業(yè)的讀書,一是嗜好的讀書。所謂職業(yè)的讀書者,譬如學(xué)生因為升學(xué),教員因為要講功課,不翻翻書,就有些危險的就是。我想在坐的諸君之中一定有些這樣的經(jīng)驗,有的不喜歡算學(xué),有的不喜歡博物,然而不得不學(xué),否則,不能畢業(yè),不能升學(xué),和將來的生計便有妨礙了。我自己也這樣,因為做教員,有時即非看不喜歡看的書不可,要不這樣,怕不久便會于飯碗有妨。我們習(xí)慣了,一說起讀書,就覺得是高尚的事情,其實這樣的讀書,和木匠的磨斧頭,裁縫的理針線并沒有什么分別,并不見得高尚。現(xiàn)在再講嗜好的讀書罷。那是出于自愿,全不勉強,離開了利害關(guān)系的?!蚁耄?/span>嗜好的讀書,該如愛打牌的一樣。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贏錢,而在有趣。
02林語堂:世上無人人必讀的書
我認為風(fēng)味或嗜好是閱讀一切書籍的關(guān)鍵。這種嗜好跟對食物的嗜好一樣,必然是有選擇性的,屬于個人的。吃一個人所喜歡吃的東西終究是最合衛(wèi)生的吃法,因為他知道吃這些東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順利。讀書跟吃東西一樣,“在一人吃來是補品,在他人吃來是毒質(zhì)。”教師不能以其所好強迫學(xué)生去讀,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們一樣。如果讀者對他所讀的東西感不到趣味,那么所有的時間全都浪費了。袁中郎曰:“所不好之書,可讓他人讀之?!?/p>
所以,世間沒有什么一個人必讀之書。因為我們智能上的趣味像一棵樹那樣地生長著,或像河水那樣地流著。只要有適當?shù)臉湟?,樹便會生長起來,只要泉中有新鮮的泉水涌出來,水便會流著。當水流碰到一個花崗巖石時,它便由巖石的旁邊繞過去;當水流涌到一片低洼的溪谷時,它便在那邊曲曲折折地流著一會兒;當水流涌到一個深山的池塘?xí)r,它便恬然停駐在那邊;當水流沖下急流時,它便趕快向前涌去。這么一來,雖則它沒有費什么氣力,也沒有一定的目標,可是它終究有一天會到達大海。世上無人人必讀的書,只有在某時某地,某種環(huán)境,和生命中的某個時期必讀的書。
03朱光潛:讀書并不在多,最重要的是選得精,讀得徹底
讀書并不在多,最重要的是選得精,讀得徹底。與其讀十部無關(guān)輕重的書,不如以讀十部書的時間和精力去讀一部真正值得讀的書;與其十部書都只能泛覽一遍,不如取一部書精讀十遍。
“好書不厭百回讀,熟讀深思子自知”,這兩句詩值得每個讀書人懸為座右銘。讀書原為自己受用,多讀不能算是榮譽,少讀也不能算是羞恥。少讀如果徹底,必能養(yǎng)成深思熟慮的習(xí)慣,涵泳優(yōu)游,以至于變化氣質(zhì);多讀而不求甚解,則如馳騁十里洋場,雖珍奇滿目,徒惹得心花意亂,空手而歸。
04
夏丏尊:
讀書可用蔓延法
自然界有一種蔓草,只要有一棵扎根成活了,它就會向周圍不斷地擴展滋生,繁衍蔓延。
夏丏尊有一種讀書方法,與蔓草的生長發(fā)展頗為類似。他以精讀的文章(或書籍)為出發(fā)點,然后向四面八方蔓延,由精讀一篇文章帶讀許多書,有效地拓寬自己的知識視野。例如他在讀陶淵明的《桃花源記》,就是這樣蔓延發(fā)展的:
《桃花源記》是晉朝人寫的,要想知道這篇文章在晉朝文學(xué)中的地位以及晉朝文學(xué)的概況,就可以去翻翻中國文學(xué)史;文中的“桃花源”實際上表現(xiàn)了作者的一種烏托邦思想,這又可以找一本英國人莫爾寫的《烏托邦》來對照著讀;這篇文章屬于記敘文一類,如若想弄清楚記敘文的格式,就可以去翻看有關(guān)記敘文寫法的書;此外,如果想了解作者陶淵明其人其事,還可以去翻《晉書·陶潛傳》。這樣一來,讀一篇文章就引出了一大串的書。
大量的知識是相互關(guān)聯(lián)的,將內(nèi)容相關(guān)的書聯(lián)系起來讀,既便于加深理解,又可以拓寬知識面,因此,蔓延是一種科學(xué)的讀書方法。
05楊絳:讀書好比串門兒
我覺得讀書好比串門兒——“隱身”的串門兒。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(xué)者,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,也不怕攪擾主人。翻開書面就闖進大門,翻過幾頁就升堂入室;而且可以經(jīng)常去,時刻去,如果不得要領(lǐng),還可以不辭而別,或者另找高明,和他對質(zhì)。
不問我們要拜見的主人住在國內(nèi)國外,不問他屬于現(xiàn)代古代,不問他什么專業(yè),不問他講正經(jīng)大道理或聊天說笑,都可以挨近前去聽個足夠。我們可以恭恭敬敬旁聽孔門弟子追述夫子遺言。也不妨淘氣地笑問“言必稱‘亦有仁義而已矣’的孟夫子”,他如果生在我們同一個時代,會不會是一位馬列主義老先生呀?
我們可以在蘇格拉底臨刑前守在他身邊,聽他和一位朋友談話;也可以對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(Epictetus)的《金玉良言》思考懷疑。我們可以傾聽前朝列代的遺聞逸事,也可以領(lǐng)教當代最奧妙的創(chuàng)新理論或有意驚人的故作高論。反正話不投機或言不入耳,不妨抽身退場,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門——就是說,啪地合上書面——誰也不會嗔怪。這是書以外的世界里難得的自由!
06馮友蘭:讀書要能活學(xué)活用
讀書僅至得其意還不行,還要明其理,才不至于為前人的意所誤。如果明其理了,我就有我自己的意。我的意當然也是主觀的。也可能不完全合乎客觀的理。但我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較,互相補充,互相糾正。這就可能有一個比較正確的意。這個意是我的,我就可以用它處理事務(wù),解決問題。好像我用我自己的腿走路,只要我心里一想走,腿就自然而然地走了。讀書到這個程度就算是能活學(xué)活用,把書讀活了。會讀書的人能把死書讀活;不會讀書的人能把活書讀死。把死書讀活,就能把書為我所用,把活書讀死,就是把我為書所用。能夠用書而不為書所用,讀書就算讀到家了。
07賈平凹:讀書要精讀
文學(xué)書要讀,政治書要讀,哲學(xué),歷史,美學(xué),天文,地理,醫(yī)藥,建筑,美術(shù),樂理……凡能找到的書,都要讀讀,若讀書面窄,借鑒就不多,思路就不廣,觸一而不能通三。但是,切切又不要忘了精讀,真正的本事掌握,全在于精讀。世上好書,浩如煙海,一生不可能讀完,且又有的書雖好,但不能全為之喜愛,如我一生不喜食肉,但肉確實是世上好東西。你若喜歡上一本書了,不妨多讀:
第一遍可囫圇吞棗讀,這叫享受;
第二遍就靜心坐下來讀,這叫吟味;
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著讀,這叫深究。
三遍讀過,放上幾天,再去讀讀,常又會有再新再悟的地方。你真真正正愛上這本書了,就在一個時期多找些這位作家的書來讀,讀他的長篇,讀他的中篇,讀他的短篇,或者散文,或者詩歌,或者理論,再讀外人對他的評論,所寫的傳記,也可再讀讀和他同期作家的一些作品。
08周國平:讀書不求甚解,為我所用
怎么讀大師的書?我提倡的方法是:不求甚解,為我所用。
不求甚解,就是用讀閑書的心情讀,不被暫時不懂的地方卡住,領(lǐng)會其大意即可。這是一個受熏陶的過程,在此過程中,你用來理解大師的資源——即人文修養(yǎng)——在積累,總有一天會發(fā)現(xiàn),你讀大師的書真的像讀閑書一樣輕松愉快了。
為我所用,就是不死摳所謂原義,只把大師的書當作自我生長的養(yǎng)料,你覺得自己在精神上有所感悟和提高就可以了。你的收獲不是采摘某一個大師的果實,而是結(jié)出你自己的果實。
讀大師的書,走自己的路。
掃一掃
關(guān)注更多資訊